翻开秦国或赵国的任何一位国君的介绍线上股票配资专业,你会看到他们的姓氏都叫“赢”而名“赵”。仔细一查,秦国和赵国的君王似乎都有着相同的姓氏,都是赢姓赵氏。那么,这是不是意味着秦赵两国的始祖来自同一个血脉呢?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渊源,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讲一讲。
要追溯这一切,还得从周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开始。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,周武王率领数千名虎贲士兵,三百辆战车和数万步兵,豪情满怀地誓师讨伐暴虐的商纣王。2月21日,周军到达孟津,在这里与其他诸侯和方国的军队会合,联合军总数已达到四万五千人。经过五天的行军,联军终于抵达了牧野,周武王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誓师大会,发表了声势浩大的战前演讲。他在演讲中列举了商纣王种种暴行,号召军队士兵们替天行道,推翻商朝的暴政。这份演讲稿后来被收录在《周书》之中,成为历史文献的一部分,这篇演讲被称作《牧誓》。
展开剩余83%值得注意的是,“牧野”一词并不是指某个特定的地方,而是一个泛指的地名。《尔雅》这本词典里解释,“邑外谓之郊,郊外谓之牧,牧外谓之野。”这意味着“牧”是指用于放牧的地方,而“野”则是指野兽出没的区域。根据史学家的考证,牧野大战的实际地点位于今天的河南新乡获嘉县,附近有一座名叫同盟山的山峰,这便是当年周武王发表誓言的地方。
第二天,周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展开了生死决战,史称“牧野之战”。这场战斗中,商军遭遇了全军覆没的惨败,周军迅速攻入朝歌,商纣王最终在鹿台自焚,商朝也因此宣告灭亡。虽然这些历史事件并非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,但它们为后续的故事埋下了伏笔。
在这场战斗中,有一位名叫恶来的商朝武将英勇战死,他的父亲飞廉当时正远在外地为纣王执行任务。飞廉与恶来一直是商纣王最为宠信的两个奸臣,在周朝史书中,他们被视为酿成商朝覆灭的罪魁祸首。飞廉与恶来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身世也不简单,飞廉的祖先可追溯到大禹治水时期的伯益,伯益是舜帝的亲信,辅佐大禹治理洪水有功,受到了舜帝的重用。值得注意的是,伯益在舜帝赐姓时被赐予了“嬴”姓,这意味着伯益与周朝的宗室姬姓是同宗。
大禹去世后,按照禅让制,本应由伯益继承帝位,但伯益因谦让,最终让位给了大禹的儿子启,这也导致了夏朝的建立。关于伯益的去世,有一种说法认为,启为了夺取帝位,将伯益杀害。伯益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大廉被封为黄国君,次子若木则被封为徐国君。大廉和若木的后代或以“廉”为姓,或以“国”为姓,形成了廉氏、黄氏、徐氏等家族。
有趣的是,商朝灭夏之际,伯益的后代投奔了商朝的开国帝王商汤,并且逐渐显露出他们的驾车才能。比如若木的玄孙费昌在鸣条之战中为商汤驾车,帮助他击败夏桀,而大廉的玄孙中衍则为商王太戊驾车。虽然他们的家族历史悠久,但商王太戊的身份却和中衍之间差了四代,这似乎让人有些疑问。事实上,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史料流传过程中的遗失和误传,毕竟商朝距我们现在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,很多细节在后期的史书中可能并未得到妥善保存。
回到伯益的家族,尽管他的后代在商朝时期一直备受宠信,但到了飞廉这一代,家族的传统从治水转变为擅长驾车,最终这些嬴姓后代也因驾车的技艺在商朝政权中获得了重要的地位。飞廉的儿子恶来战死后,飞廉返回故乡,却得知了儿子和商纣王相继死去的噩耗,他悲痛万分,前往霍太山痛哭一场。
关于飞廉之后的去向,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。司马迁在《秦本纪》里提到飞廉之后定居霍太山,并在此去世。然而,《系年》中的记载却显示,飞廉后来再次出现在历史中,并且与周公旦的征战有关。周公旦在平定三监之乱时,曾追杀飞廉。飞廉被认为是商王朝的忠臣,但由于其长期参与了商朝的暴政,也成了周朝的敌人。
在商朝灭亡之后,飞廉的后代分为几支:恶来有一个儿子叫女防,而飞廉有个次子季胜。女防的后代由于恶来的关系被迫为奴,而季胜则因未参与灭商之战,得到了相对较好的待遇。飞廉的去向以及其后代的命运,虽然历史上记载并不多,但可以推测,季胜的后代逐渐过上了更为优渥的生活。
随着周朝的扩张,飞廉的后代逐渐崭露头角。季胜的儿子孟增成为周成王的亲信,之后,孟增的孙子造父由于擅长驾车,成为了周穆王的御用车驾。这个时期,造父与徐国的初始国君,伯益的次子若木的后代,产生了微妙的交集。造父最后被封在赵城,这一代嬴姓赵氏的祖先正是从这里开始扎根。
赵城,位于今山西洪洞,这里成为了嬴姓赵氏的发源地。造父的后代通过不断的积累势力,在赵城立足生根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赵国的王族逐渐强大,赵国与秦国的君主也渐渐发展出联系。值得注意的是,造父的孙子太几的后代通过婚姻关系,得以建立起与周天子的密切联系,进一步巩固了赵国在历史上的地位。
最终,赵国的祖先赵衰辅佐晋文公成就春秋霸业,晋国的三家分晋中,赵家也逐步成为强大的势力。赵衰的后代最终在晋国获得了独立的封地,而赵国也在公元前403年成为了独立的诸侯国。
至此,嬴姓赵氏的历史发展脉络逐渐清晰。秦国和赵国的国君都属于嬴姓赵氏,他们的家族历史,虽起源相同,但在不同的时代经历了不同的发展。春秋战国时期,秦赵两国的争霸以及最终的兼并,虽然不再强调同宗的关系,但这段历史却深深烙印在了两国的文化血脉中。
全文完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博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