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周,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,也是中国典章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。关于西周的疆域,许多人会提到《左传》中的一段话:“我自夏以后稷,魏、骀、芮、岐、毕场外配资,吾西土也;及武王克商,蒲姑、商奄,吾东土也;巴、濮、楚、邓,吾南土也;肃慎、燕、亳,吾北土也。”这段话虽然给出了西周疆域的一个大致范围,但它更像是一种势力范围的表达,具体的地理界限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考证。西周的疆域到底有多大?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。
首先,我们来看西周的核心区域。西周的核心地区指的是关中渭水流域,这片土地是周文明的发源地。在夏代,周人原本居住在山西一带,起初是姬姓与姜姓联合形成的部族,周人在夏朝时的职务是农官(后稷)。夏朝灭亡后,周人迁西,逐渐扩展到渭水上游,并且在此地逐步发展壮大。西周的活动范围大致是东至黄河,西至陇山。
展开剩余83%根据《左传》的记载,“魏、骀、芮、岐、毕,吾西土也”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西周西部的疆域情况。魏国是周朝最早的封国,位于山西的芮城,古魏城遗址至今仍然可见。骀国,也叫邰国,属于周朝的姜姓封国,位于陕西省武功县。周族的祖先中有一位名叫弃,而弃的母亲姜氏便是邰氏的成员,显然这个国家和西周的姜姓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。值得一提的是,齐、甫、申、吕等国后来都是从姜氏的封国中分出来的。
芮国位于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,这里出土了芮公墓,是芮国的最初封地之一。岐国则是周人的发源地,位于陕西省岐山县,这里保留着周公庙等遗址。毕国是周朝姬姓的封国,位于陕西咸阳,复旦大学曾通过毕公墓提取出西周姬姓的DNA。考古发现的结果表明,西周的姬姓有着广泛的家族分布。
在2017年,考古学家在宁夏彭阳姚河塬发现了一个未被史料记载的封国——获国,位于陇山以东,这一地区恰好是泾河流域与黄河的分水岭。出土的甲骨文提到了获国与戎狄的战争,结合其地理位置,可以推测它是西周最西北的封国之一。戎狄与西周的姬姓可能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,尤其是渭河流域的“姜氏之戎”一脉。西周后期,秦国的祖先被封在西北,负责镇守边疆,秦国的最初封地位于天水清水县,祖先被称为“西陲大夫”。
公元前1027年(根据《竹书纪年》记载),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彻底打败了商朝,建立了西周。战前,周国的势力已扩展到南方的汉江流域,许多南方的方国参与了这场战斗,这些国家被统称为“牧誓八国”。这些国家和周国关系密切,实际可以看作是盟友。西周建立后,这些国家也受封为诸侯。然而,西周很难完全控制这些远离核心区域的国家。
《尚书》等文献记载了“牧誓八国”的名单,分别是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卢、彭、濮等。其中,庸国位于湖北竹山一带,羌国位于甘肃东南,微国则在陕西眉县,后迁至湖北。卢国原本位于甘肃泾河上游,彭国则位于南阳一带。
特别需要提到的是,牧誓八国中的蜀国,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位于四川盆地的蜀国,而是位于关中地区的蜀国。历史上,夏桀娶了蜀山氏,后来商朝征服了蜀。甲骨文中的“蜀”地名出现在河南长葛一带,也有学者认为,蜀国在陕西、山东、川西北等地都有存在。因此,参与牧野之战的蜀国,实际上应是位于陕西的那支蜀国。
尽管《左传》中提到“巴、濮、楚、邓,吾南土也”,但巴国并不在“牧誓八国”之列。巴国位于汉江上游,原本是姬姓的方国,与西周的姬姓关系较为密切,且其文化背景和血统接近。西周的势力早已延伸至汉江上游。春秋战国时期,巴国逐渐迁移至嘉陵江流域。由此可见,西周的南方疆域的确已覆盖了汉江流域。
需要注意的是,楚国在商朝时期已经崛起,并与商朝有联姻关系。初期,楚国归顺于西周,接受了封号,但西周并未能够完全控制楚国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楚国不断扩张,尤其在西周中期,楚国不断向北进军,与西周发生了激烈冲突。周昭王因南征楚国而去世,周穆王与周宣王也曾多次发动对楚的大规模战争。
周宣王时期,西周在汉江以北大规模分封了诸侯,特别是“汉阳诸姬”,这些诸侯封地主要包括申、邓、随、长、唐、息等地,目的在于抵御楚国的威胁。这些封国大多集中在南阳盆地及湖北北部一带,尚未跨过汉江,因此才被称为“汉阳”。从这一分封情况来看,西周南方的最南疆域应位于汉江、长江以北。
西周建立初期,武王通过大规模的分封政策,将姬姓和姜姓的土地分封在商朝的核心区域,建立了许多“殖民”据点。东方的商人残余势力仍然强盛,而东夷是商朝的盟友,因此周人只能选择一些战略性地点作为封国的据点。这些封国通常以城邑为中心,周围的乡遂地区为经济支持,是最早的“屯田”制。封国之间,有大量的未开发区域,这些地区的居民被称为“野人”,他们不受西周控制,可以自由迁徙。
总的来说,西周的疆域呈现出一种“点状”分布。王畿地区周围已经开发得相对成熟,而其他地区则显得空旷、未被开发。随着周朝的不断扩张,西周的影响力逐渐渗透全国各地,推动着华夏文明的传播与一体化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博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