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有网友发帖提醒武汉家长警惕机构新型软广,类似图文大量出现,文案相似、排版统一、场景雷同,该网帖引发热议。在评论区,网友贴出大量相似标题的图文内容,封面多为母子或父女合影,搭配“校门”“逆袭”“感恩”关键词,看似是一则则教育成才故事,实则逻辑雷同、图文高度相似,引发网友质疑:这是不是一种具有隐蔽性的新型“软广骗局”。
\n9月23日以来,上游新闻(报料邮箱:baoliaosy@163.com)记者调查发现,这类图文背后隐藏着一条灰色营销链条:AI合成图、AI文案、低粉账号批量投放形成“引流闭环”,涉及教育培训、婚恋等行业。
\n“照骗”:同一张娃娃脸,只换个城市定位
\n“在武汉,儿子已经过上普通人最好的生活”“大连父母托举,娃逆袭”……近日,有武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提醒,“武汉家长警惕机构新型软广,平台上大量类似标题的图片是合成的,统一的背景,天空纹路背景车辆一模一样,模板就是列举年支出,然后好似无意提到小孩补习班,然后趁机推荐教培。”在评论区,有细心网友还指出破绽,“背景里的天空、树木和建筑完全一致,只是换了个孩子的脸。”“同一张娃娃脸,换个城市定位就变成另一组家长的故事。”有网友在评论区发出质疑,指出这些图文很可能不是实拍,而是AI合成。
\n平台上大量类似标题的图片是合成的,系统一的背景图片。网络截图
\n\n9月23日,上游新闻记者以“普通人中最好的生活”为关键词进行检索,发现不少网帖打着“家长经验分享”的名义,图像大多为母子或父女合影,配文常见“中学”“逆袭”“感恩”等关键词,看似是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经历。
\n重庆市民曾女士告诉上游新闻记者,她在开学初打算为孩子寻找一对一辅导课程,刷到不少类似图文。“内容写得很动情,都是孩子优秀、家长感恩,看着像真事。”她坦言,自己怕被骗,没有发私信联系。
\n为进一步验证图文真实性,上游新闻记者以家长身份私信其中一位发布者。对方称“照片是与儿子的合影”,当记者质疑照片像AI合成图时,对方调侃回应:“可能是你现实中没见过这么帅的儿子吧。”几句寒暄后,该博主便转发了一位“课程老师”的微信号。
\n上游新闻记者添加后得知,对方系长沙某在线教培机构课程顾问,主推线上一对一辅导,课程价格从几千元至近万元不等。此后,记者用同样方式联系多位发布者,发现他们均在短时间内通过相似话术引导添加微信,推广路径如出一辙,呈现出标准化引流模式。
\n对此,电商行业专家戴先生分析称:“这些看似生活化的图文,其实就是标准的教培软文。它们通过模拟家长口吻、套用亲情叙述模板,营造出一种‘真实经历’氛围,实则具有明确的营销转化目的。”他提醒,面对类似“温情故事式”图文,公众应保持警惕,避免在未核实内容真实性前盲目信任并转化为消费行为。
\n套路:AI图 + AI文 + 素人账号发帖
\n为弄清这些“教培软广”网帖背后的运作机制,9月24日,上游新闻记者以“教育机构推广合作”名义,联系华南地区一家社媒营销公司。对方工作人员钟女士直言,目前此类推广几乎已实现“AI全包”操作——AI生成文案、AI合成图片,再通过批量购买或操控的“素人账号”(即粉丝量低于100的普通用户账号)发布。
\n网友展示多张“帅气男生正、副驾自拍图”。这些人物图片被重复使用,只更改文案中的城市和人设标签。网络截图
\n\n“社媒平台上大量雷同的文案,99%都是AI写的,谁还真写什么亲身感受啊?”钟女士介绍,教培机构只需提供推广方向和基本预算,营销方便可以根据固定模板批量生成图文内容,“图片大多是AI合成的,只要客户提供几张参考图,就可以批量生成‘新生活照’。”
\n账号投放是引流的关键一环。钟女士推荐使用“素人号”,即粉丝量低于100的普通账号,看上去更具“生活气息”。“一条软文在这种号上发一次,费用是六七十元;投放起步一般就是500个号,3万多元能投放一次。”她解释,这类账号更容易通过平台审核,“只要文案里不出现明确广告词、不挂课程名,一般不会被判定为硬广。”
\n据介绍,部分教培机构为了更高的转化率,还会自建“素人号矩阵”,通过内容发布系统统一投放图文,并由专人接管后台私信,实现“自控流量入口”。一旦账号被投诉或查封,只需“清号换号”重新上线,整个链条运转依然如常。
\n钟女士透露,除教培行业外,婚恋平台、外卖门店也是“照骗软广”的高发领域。在上述网帖评论区,有网友展示多张“帅气男生副驾自拍图”。记者从截图看到,这些人物图片被重复使用,只更改文案中的城市和人设标签,就能衍生出“在上海不颜控,情绪稳定”“在长春理性务实,善待感情”等多个账号。记者检索这些账号发现,内容已被清空。
\n钟女士坦言,婚恋类行业搞这种虚假合影图,卖情绪、卖人设,风险其实比教培还高,“婚恋网友如何发现照片是骗局,可能会向职能部门投诉,账号被平台封的可能性很大。”
\n此外,上游新闻也曾报道过外卖平台出现通过AI图合成“堂食爆满”场景的案例:模拟店内排队、菜品热销,吸引用户下单消费。操作此类营销的工作人员曾告诉上游新闻记者,该营销方式因涉嫌误导消费者,外卖平台已加强打击和整治。
\n律师:“AI照骗软广”,如构成误导或涉嫌欺诈
\n对这类利用AI合成图文包装、并带有明显引流目的的“照骗软广”,9月26日,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律师向记者指出,根据《广告法》第四条规定,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内容,不得欺骗、误导消费者。“AI合成图+AI文案+虚构故事”的信息影响消费者判断与购买决策,就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或涉嫌欺诈。
\n“通过AI生成子女合照,并撰写取得优异成绩的文案,而实际并非如此,就属于虚假宣传。”付建指出,一旦构成欺诈行为,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,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,消费者有权要求三倍赔偿,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,为五百元。付律师提醒,消费者遇到此类软广,构成虚假宣传的,应保留好相关证据,如宣传资料、截图等,可先与商家协商解决,协商不成可向消费者协会或属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。
\n据央视报道,今年9月起,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《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正式施行,明确要求对AI生成的文字、图像、音频、视频等内容进行显式标识,以防止用户被误导。另外,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“清朗·整治AI技术滥用”专项行动,将强化AI技术源头治理,清理整治违规AI应用程序,推动网站平台提升检测鉴伪能力等。
\n上游新闻记者 冯盛雍
\n博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